当前位置: 笔下文学> 其他类型> 三国第一公侯> 第69章 要想富,先修路(1/3)

第69章 要想富,先修路(1/3)

    随着刘谨掌握的底盘的扩大,以及身处江东险要之地,刘谨觉得是时候,扩大水军的规模了。

    之前刘方一部兵马已经搭起了水军的架子,所以这一次刘谨扩军,也就有了骨干。他新建镇江水营,自领镇江水营校尉,以刘方为副校尉,整合兵马,分为五部,共五千人,于石头津大造战船,兴平二年正月,镇江水营正式成军。

    至此,刘谨帐下亲军达到了两营一万人,刘谨以主力驻守秣陵,同时在丹阳县,丹徒县驻守重兵,打造多梯次的防御阵地。

    镇江水营主营设于石头津北侧,驻兵五千人。

    同时在金陵山西北侧的玄武湖广布水寨,作为水营练兵之所。

    同时,刘谨在丹阳北部诸县搞起了轰轰烈烈的修路运动。当时丹阳北部诸县除平原地区的县城官道较为便捷之外,凡是有大山丘陵的地方,至今尚不通路,不仅交通不便,更造成山岭悬远,官府对山中百姓无法进行有效的管辖。

    因此,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。

    今年的冬天较为寒冷,不过在丹阳北部,除了前一个月的大雪天气肆虐之外,进入兴平二年之后,天气便慢慢的转暖。

    刘谨也没有整日待在府里,而是在周边诸县的田间地头巡视,望着热火朝天的修路大潮,一行众人都纷纷感慨。

    “要想富,先修路。路修好了,各地之间的隔阂就打破了。货物的交流,商人行旅也就通达了,商旅通达,百姓也就可以用手中之物换取所需了。”刘谨深刻的理解后世伟人的那句话,不管白猫黑猫,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。

    无论何时,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国策。

    经济向好,农业稳定,商业发展,手工业大兴,这样的社会就是不发展都难。

    “少主公说的是,下官在句容时就深受道路不通之苦,城中百姓与山中百姓本可互通有无,但是道路不同,下官也只是干着急。”崔长青一袭青衣跟在刘谨身后,刘虎、史大虎、霍真以及诸县县官长吏等人也远远地跟着。

    太史慈已经南下驻守丹阳县,崔长卿俨然已经成为刘谨最为信赖之人。

    一行人中,还有被刘谨安置在丹徒县的大匠赵老翁。

    赵老翁捋着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