冗官(1/4)

    厚厚的一摞名册被堆在赵谅面前,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下游走,连素日寂静无声的内侍宫女们都接二连三地呛咳起来。

    黄彦节如往常一般,放下东西就侍立到一边去了,反倒跟在身后帮忙搬运名册的小太监忽然驻留在原地,指着一堆堆故纸开口道:“官家,今在官凡一万二千人,其中文官……”

    他话音未落,就被黄彦节拽住。黄彦节又躬身朝赵谅道歉道:“架阁库里看守的新人,不懂事,还望官家息怒。”

    赵谅摆摆手,让小宦官退下了,却见他离开前还不满地冲黄彦节看了一眼,似乎觉得对方挡了自己一飞冲天的道路一般,不由得失笑。

    木讷,不善言辞,不会察言观色……宫里对黄彦节的评价,赵谅并非不知。可即便抛却从前共同对付秦桧的患难之情,赵谅也更愿意有这么一个不会奉迎自己的人在眼前。

    他讨厌去看这些密密麻麻的竖排文字,不想去思考错综复杂的国事,可他心里更清楚,如果什么都依赖旁人整理信息、出谋划策,就免不了被欺瞒蒙骗。

    这个试图将名册上的信息整理成三言两语的小宦官如此,劝谏他增加科举人数的赵鼎未必不如此。

    赵谅开始拿着名册看起来。

    也不用他一个个对过去,总人数基本都写在每一册的最后一页。

    在官人数确实是一万二千人,其中文官四千余名,武官七千余名,而且多是七品以下的选人和大小使臣,每年支出俸禄两百多万贯,与军费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——若单从开支上说,也许刚刚经历过战乱,冗官倒是没有赵谅想象的那么严重。

    可等赵谅翻开南渡以前的记录时,还是没忍住深吸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熙丰改制后,官员数量裁减到一万八千人,然而等到元祐年间,短短几年就增长到两万多名,到道君皇帝手上,竟然高达五万人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若他不加以抑制,官员数量就会急速膨胀,迟早有一天和“冗兵,冗费”一样再次成为大宋的毒瘤。

    何况就算如今,冗官也只是不曾影响到国库的开支,可将近半数没有实职的低阶官员们,同样给官场风气带来了许多问题。

    这些人为了谋取实职,要么四处钻营,要么投奔到程门、苏门等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