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下文学> 其他类型> 杂论收编> 第88章 《红楼梦》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研究(1/11)

第88章 《红楼梦》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研究(1/11)

    一、引言

    11 《红楼梦》简介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

    《红楼梦》,又名《石头记》,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,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。该书通过对贾、王、史、薛四大家族的描绘,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、伦理道德、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,《红楼梦》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、独特的人物形象、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。

    12 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的提出及其意义

    “怨而不怒”是一种文学审美风格,源于《红楼梦》。这一风格强调在描绘社会黑暗和人生困境时,作者应保持一定的怨恨情绪,但又不至于过度愤怒,从而达到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,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悲剧,但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这种“怨而不怒”的审美风格,既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反思,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待。研究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《红楼梦》的艺术魅力,同时也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。

    13 研究目的与方法

    本文旨在通过对《红楼梦》中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的研究,揭示其内涵、外延及其形成原因,进而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本文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:

    (1)文献分析法:通过对国内外关于《红楼梦》和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的研究进行梳理,了解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,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。

    (2)内容分析法:深入剖析《红楼梦》中的具体文本,从人物形象、故事情节、文学手法等方面,详细分析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的体现。

    (3)社会历史分析法:考察清代社会背景,分析作家曹雪芹的个性与审美追求,探讨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。

    (4)比较分析法:将《红楼梦》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,揭示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格的艺术特色和影响力。

    通过以上研究方法,本文将全面阐述《红楼梦》中“怨而不怒”审美风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