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下文学> 历史军事> 南风紧> 第113章 税赋账册(2/4)

第113章 税赋账册(2/4)

在如何把江淮、江浙等地也拉入加税的大军,免得东南各地一下子承担的压力太大。心道也不知小音调派的人手到哪了。

    接下来几天,苏圣平果然在税务司当起了好学生,不时调看各种文档,虚心向那些吏员学习,很快就对税务司乃至越朝税收运行了解的透彻。

    朝廷之所以国库空虚,除了有土地兼并,农税下降的关系,但是包税额制度下,各地截留的税收太多也是一个原因。以泉州为例,一年的包税额是四十五万两,但是泉州府实际上收取的税收肯定不止四十五万两,在苏圣平看来,甚至超过七十万两。那这多出来的二十五万两哪去了?有地方事务确实需要的,比如说修桥补路、赈济灾民等等,可也有很大一部分还是进了地方官的腰包。没进腰包的,也是地方官享受的来源。没见香料岛事件中,泉州知府竟能拿出二十五万两购买股票。相信,那二十五万两只是他腰包中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实行包税制,所以地方肯定会尽量收税,只要完成了税额,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,哪能不死命收税。也才会有了如叶华雄父亲那样因抗税而引发的斗争。但是,朝廷也不是不知道这一弊端,所以就制定了严格的记账章程。规定之严格不用细说,只消说但凡征收的一文税收没有入账,轻的直接罢官,重的就是抄家。同样的,地方花出去的每一文钱也都要入账。

    但是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既然你那么重视账册,那我也重视账册好了。因此,地方官府衙门中,懂得做账的人是最受欢迎的。

    之前了解到这个的时候,苏圣平就想笑。朝廷户部只查大账,也就是每年收入支出的大额部分,比如每年农税收了多少,每个月进城税收了多少,吏员、捕快工资支出多少。小账却从不认真清查,比如每一天的进城税的细账。最多就是派人下去查看一下账册是否完备,那些人到了地方,花天酒地一番,再拿上巨额的“土特产”,哪能查出问题。因此,苏圣平对户部税务司的大账根本不去看,那么简单的几十个数字,账都对不上,衙门官员直接找块豆腐撞死得了。

    早前,周秉政对苏圣平说起他将要面对议税这件事情的时候,苏圣平就建议他把各地知府衙门近三年的详细账册调来江宁。原则上,这些账册都应该是齐备的,所以调来江宁一点问题也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