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下文学> 其他类型> 叛逆的鲁鲁修之温柔新世界> 帝国的背景资料1(1/3)

帝国的背景资料1(1/3)

    因为毕业论文主题就是研究经济问题,所以雷顿雷顿很清楚。16世纪美洲地区的例子并非个案。实际上当在老欧洲的很多国家,类似进程已经持续了数百年。

    例如在13世纪上半叶,丹麦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农民,自耕农强盛才支持了瓦尔德玛大王和玛格丽特一世建立帝国的野心。

    然而到17世纪上半叶,自耕农的土地只剩下不到10了,这时的丹麦早已成为“贵族共和国”,连克里斯蒂安四世这样的君主也无力复刻克努特大王的功绩,在北欧其他地区,瑞典和挪威的情况略好于丹麦,但土地兼并趋势并无差异。

    至于现在所谓的的欧系布列塔尼亚当时的沙俄,本身正经历着二期农奴制的折磨。

    从中世纪以来,勃兰登堡、波西米亚、匈牙利、波兰、立陶宛和罗斯的君主们就不断用“恩赏”土地产权的方式换取贵族对国王的支持,连拉约什或者马加什这样的大王都不能免俗。

    到16世纪,和在拉美一样,大庄园已经成为支配东欧各王国社会的主导因素。作为回应,波立联邦向着君权虚弱的方向一去不返、哈布斯堡王室利用宗教战争取得了对波西米亚和匈牙利贵族的胜利、勃兰登堡选侯用军队吸收了容克贵族的能量;在俄罗斯,沙皇和波雅尔之间血腥的宫廷斗争持续了两个世纪,最后让帝国钻了空子。

    由于再征服运动,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也是大庄园主的世界,所以把大地产制输出拉丁美洲的,也是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惯性。

    不过随着11世纪商业复兴,西欧的大地产制就随经济基础的变化逐步走向瓦解,同时君主的权力不断增强,宗教改革又帮助君主们夺取了教会地产。到16世纪,大地产在西欧基本消失,这也成为后世法国大革命和eu成立的根基。

    不过布列塔尼亚和拉普拉塔的情况却向着相反的方向而去,18世纪,财政上十分窘迫,日益担心失去殖民地的西班牙开始在美洲实施改革,即著名的波旁改革。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从美洲地产主手中夺权,增加王室的收入。这场改革因此被卡拉雷斯、法尔内斯这些大家族骂为“美洲的再征服”。

    改革期间,西班牙王室的主要举措包括推动自由贸易和商品摊派制,用商业冲击西属美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