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下文学> 历史军事>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> 第121章 《祭侄文稿》(2/6)

第121章 《祭侄文稿》(2/6)



    长孙无忌舔了舔嘴唇冷笑。

    只可惜这英虽不明地理,但应当离的颇远。

    李世民不说话,只是静静观摩着这副泣血祭文。

    如后世所说,这字帖被接上不同颜色的纸变得极长,那些个新添的序言和跋语比祭文本身更长,更“工整”,但这些字都谦卑的列于一边,丝毫不能遮挡这有多处涂抹修改的祭文之光彩。

    书法亦是李世民的兴趣爱好之一,虽工二王字,尤善飞白体。

    此刻亲眼看着这副字帖,李世民面多慨然之色:

    “颜家祭文,亦可作盛唐祭文。”

    说着念出了这文稿上颜真卿的悲愤之问。

    “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,天不悔祸,谁为荼毒?”

    谁为荼毒?后世没有明说,但李世民有自己对于兵权的看法。

    从金吾卫,到禁军,再到攻颉利时的行军总管。

    离天子愈远,自决之权也就愈大,好让将帅能便宜行事。

    盛世时的万里疆域,所带来的便是自决权不输于前朝诸侯王的节度镇守。

    边将坐大,朝廷糜烂,强枝弱干,只需要一个别有用心的节度,叛乱必起。

    由此李世民反而有点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了:

    先祖理应为后辈遮风挡雨才是,怎能事事都求后辈的万全之法?

    【但也许颜真卿自己本人都想不到的是,到了现代后,他曾经遭受过的不公待遇,在这幅国宝上又重新遭受了一遍。

    《祭侄文稿》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,考虑到第一行书《兰亭集序》据说被二凤带到了棺材里,那说《祭侄文稿》是存世的第一行书也未尝不可。

    而且文物上有个说法,纸寿千年,绢本折半。

    一千多年前的纸质祭文,展一次伤一次,看一次少一次。

    如此的天下至宝反而被夷州主动借出送往倭国展览,说的好听叫文化交流。

    但,卢浮宫不会把《蒙娜丽莎》外借,埃及不会将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外送。

    《祭侄文稿》见证了一千多年前的一段国仇家恨,如此重逾泰山的至宝却被夷州几个别有用心者主动送到小日子展览。

    小日子与我们之间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