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下文学> 历史军事> 寒门帝师> 第一卷 第180章 求受此苦不可得(1/4)

第一卷 第180章 求受此苦不可得(1/4)

    徐鹤摇了摇头,陈华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,那福建的情况套用两淮的情况。

    但老郑头也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:“我们这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来的呀!”

    “咳咳!”徐鹤轻咳两声道:“这点我来解释一下!”

    “淮北之海水,黑洋河之海水,本性极咸,与卤汁无异,在距离海边稍远的高处,不受地下潮湿的影响更容易成卤!所以,要挑水走很远去卤池!故而两淮盐场围畦灌水,晒水成卤,是名生盐!”

    “而陈大人家乡的福建漳泉等府,海水稍淡故而对晒卤基本没什么影响,最终选择在海边晒卤!”

    说白了,为什么天下食盐,三分之二出自两淮?

    一是海水本来咸度就高,而且还提运到高处卤池晾晒卤汁,所以出盐既多,品质又好!

    老郑头和陈华听完后一脸诧异地看向徐鹤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读书人基本只读四书五经,杂书都不读的,对事世了解的更是可怜。

    像徐鹤这样对盐场情况了解如此之深的人不能说多,只能说没有。

    就算是盐司官员来了,大多都是一脸懵逼。

    大家对制盐的理解,都是靠口耳相传,祖宗留下来的经验。

    谁能知道东海海水的含盐量和闽省海水的含盐量竟然不同?

    “公子这是第一次来盐场?”老郑头还是有些怀疑。

    徐鹤当然是第一次来盐场,他对盐场运作的了解出自徐光启给崇祯皇帝上的奏疏,名叫《钦奉明旨条划屯田疏》,这道奏疏中明确写出了徐鹤刚刚所言。

    陈华这时道:“徐公子,你既然对煎盐之法如此了解,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改进一下呢?灶丁们太苦了!”

    老郑头闻言,也是一脸期待地看向他。

    徐鹤点了点头,其实徐光启在奏疏中已经点名煎盐法的问题,煎盐法浪费柴薪无数,原本作为熬盐柴薪的大片芦苇荡,都可以尽垦为田,这样既降低了盐价,又能杜绝私盐。

    那么具体是什么办法呢?

    说白了,其实很简单,就是晒盐。

    晒盐法其实两淮已经开始使用了。

    比如用芦苇直接淋上卤汁暴晒后,盐就会在芦苇杆上结晶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